【参赛IDEA】提IDEA赢PRS😎😎共同协作,读者参与的电子书出版阅读平台
-
本文正在参加 PRS Dapp 产品及开发创意大赛 之 IDEA 公开征集,并非最终稿,还将持续完善。欢迎大家联络我,我非常需要任何有助于该 IDEA 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或反馈。
-
Idea Owner:Sam Wilson
-
Idea Owner 联系方式:邮箱:samwilson0110@gmail.com
-
Idea title:共同协作,读者参与的电子书出版阅读平台
-
Idea Improve:叶雷雷,期待其他朋友参与
-
邀请人 :飘渺孤鸿影
我承诺本文所展示的 IDEA 归本人原创,欢迎监督。本人均已在 PRESSone 发布签名记录该 IDEA 的重要历史版本,以下为签名信息:
-
5/12/2019 v0.1 共同协作,读者参与的电子书出版阅读平台
-
6/3/2019 v0.2 共同协作,读者参与的电子书出版阅读平台 V0.2
Idea简介
共同协作,读者参与的电子书出版阅读平台
Idea背景:
随着亚马逊Kindle的普及以及可携带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电子书获得了发展的硬件基础;同时,微信读书,知乎阅读,safari等软件的出现也促进了电子书的繁荣。纸质书的不方便携带以及较高的定价等都在电子书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目前,电子书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并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电子书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
虽然电子书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开发,但电子书出版和阅读并没有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最新成果,而是固守着旧有的出版模式。
如果大家熟悉软件开发的话,互联网的软件开发事实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
Waterfall Model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最早强调系统开发应有完整之周期,且必须完整的经历周期之每一开发阶段,并系统化的考量分析与设计的技术、时间与资源之投入等,因此瀑布模型又可以称为‘系统发展生命周期’(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 SDLC)。
摘自维基百科 -
Spiral Model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一种演化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兼顾了快速原型的迭代的特征以及瀑布模型的系统化与严格监控。
摘自维基百科 -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敏捷软件开发
敏捷软件开发(英语: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又称敏捷开发,是一种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些新型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
摘自维基百科
而在图书出版中,尤其是纸质图书出版,大家仍在采用瀑布模型,即每次新的版本都需要经过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进行汇总问题,分析需求,排版,设计后才能出现的最新的版本。
在软件开发中,更多的团队都开始采用敏捷开发的模型,瀑布模型都渐渐被大家抛弃。因为敏捷模型开发能够更快的反应市场的需求,并且符合fail fast的理念,而不是花费更大的成本才发现失败。
因此,图书出版市场尤其是电子书出版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过去,因为通讯方式的限制,读者的反馈只能够通过邮件,电子邮件等方式获得收集,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用户的反馈能够给以更高效的方式反馈给作者,而且电子书的形式也让版本的迭代变得更加方便。
快速迭代带来的降维打击能够彻底的变革这个市场。
idea实现
1. 迅速反馈
通过阅读软件,让读者的标记和搞不清楚的部分能够实时反馈给作者,让作者做出快速修正。读者同时也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辅助材料,例如视频,文件,照片给作者来帮助作者进一步解释不清楚的概念。
APP同时也会收集用户的阅读数据反馈给作者,例如单页阅读时间,高频率标记段落或者是容易跳过的章节。作者就能够通过大数据来分析读者的阅读喜好,并有效的改善图书的阅读体验与质量。
这种反馈也不一定开始于图书上架之后,也可以在图书的创作阶段就引入一部分经过筛选的读者加入,在创作阶段就进行快速迭代。而在图书上架后作者也能够根据得到的数据马上进行修改,甚至在1小时内就能同步发行最新版的图书。
但考虑到出版行业本身的限制,图书编辑和图书的审查都需要一些时间。因此,为了能够将修改的部分快速进行迭代反馈,可以在APP中默认开启作者更新的选项。图书的版本还保持之前的版本,但作者进行更新后直接会在所有设备上实现同步更新,提升迭代的速度。
优点:
这样带来的优点是图书质量指数级的提升。之前较长的反馈能够极大的缩短,这能够极大的图书的质量,并且吸引更多的读者,产生更多人们喜爱的图书。
2. 多媒体解释
过去依赖于有限的篇幅,作者需要极大的浓缩观点才能传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且只能通过文字这一种媒介。但随着4G,甚至是5G技术的发展,流量带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用户能够不仅仅通过文字一种媒介来获取知识。那么,作者能够提供除了文字之外的多种媒介,包括图片,视频,甚至是应用程式,VR,AR来给读者展示概念。
除了多媒体的方式,作者也能够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加入对自己有参考价值的材料。虽然这对于图书的内容没有较大的帮助,但可以帮助读者带来对于主题下更多的参考资料来进一步思考。
优点:
这些方式都能够极大的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多种媒介和额外的材料都能够有效的帮助读者掌握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3. 共同协作
由于通信条件的限制,共同协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但目前很多的协作方式都渐渐出现。不论是通过Google Docs来共同创作,或者其他的协作软件,甚至区块链领域最重要的图书之一,Mastering Ethereum 就是Andreas M. Antonopoulos和Gavin Wood在Github上完成的。
链接共同图书协作已经慢慢开始了,但图书如何分成,而且内容所属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如果通过区块链作为内容存证的工具,而且通过智能合约根据每个人所撰写的部分自动分成能够非常有效的解决纠纷。
而且如果读者在反馈中提供了有效的材料加入图书的下一版创作,作者也能够通过区块链进行打赏。这样,除了图书中感谢部分的精神激励,也能从物质上刺激读者进一步的反馈。
优点:
通过区块链存证并进行有效的分成,打赏读者的反馈,进一步提升读者的反馈欲望,进而提升图书质量。
4. 众包创作
很多时候,作者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及其有限的。区块链世界中的Gitcoin就借用了众包的力量来解决区块链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样,创作也能够发布需求的bounty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创作中,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打赏。
也许作者没有办法很好的解释清楚一个概念,那他就可以发布概念解释的需求,并发出赏金。图书开发者就能够帮助一同创作图书,而且内容也能够通过区块链进行存证,来防止作者偷用而不付款。除了常规的需求,作者也能够发布多媒体的bounty,让开发者帮助制作视频,AR应用程式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优点:
众包能够极大的加速图书撰写,改进的速度和图书质量。而采用区块链技术也让赏金猎人的权益得到了保证。
为什么从图书出发,而不是其他内容创作?
-
图书创作存在极大的改进空间,如上所示。快速迭代能够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
-
内容创作收费的困难。
不论是知乎打赏,微信打赏,简单文章的打赏并不符合大多数读者的消费习惯。
而且内容创作多为一次性的,文章发布后就较少的获得修正和更改。创作者的收入来源于持续的创作,而不是文章更大的受众。
这样,内容创作的质量没发得到很好的保证。
目前较为可持续的模型有两种,一种是广告投放,另一种是medium类的订阅方式。
广告会将创作内容引导至低质量,但吸引眼球的方式,而订阅类仍对作者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图书是人们已经习惯的一种消费形式,更容易为创作者创造可靠的收入流。
3.电子书还处于早期阶段,电子书市场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前景。Idea 阐述
1、你的idea想要解决的问题或痛点是什么?
1.极大的提升图书的质量,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纸质书时代读者的反馈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后才能够反馈到作者的手上,并在之后的版本中做出改变。但电子书能够通过外包,快速的迭代反馈极大的提升图书质量。而多媒体的引入也极大的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爆款。
2.内容上链存证,区块链分成改善生态
对于创作者与协作者,众包的分成能够通过区块链的存证和智能合约执行来自动化流程。保证每一方的权益。除此之外,读者的有效反馈作者也能够给予奖励,激励读者更多的反馈热情,持续改善图书质量。
2、你的idea要解决的需求痛点主要面向哪些人群?
内容创作者,图书协作者,外包创作者以及读者。
参照软件开发的角度,读者事实上应该划分为两类人群。
第一类是早期的参与者,他们不追求图书细节的好坏,他们能够容忍图书创作早期的不完美。这类人追求的就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体验新产品的新鲜感,或者从图书中获取最新的咨询。他们也乐于去给予创作者反馈并帮助改善图书的质量。
第二类则是大众化的读者。他们对图书有着较高质量的要求,无法容忍不完美的产品,却是图书收入的主力部队。
那么图书的创作也可以从这两个人群入手。
在图书尚未出版的时候,就引入早期的参与者,通过早期参与者的反馈和可以量化的数据信息,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例如说读者的连续阅读时长,单页的阅读时间,或者是标注的地方,通过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释放给相同的人群来比较修改后的内容是否有效,能否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当然,当图书出版后面向大众发行,也能够搜集到更为广泛的数据,那么就能够根据这些反馈再作出进一步的改进。因为大众对于图书质量的要求较高,所以改进稿和原稿也通过推荐给早期未读过本书的参与者,观察他们的数据后,再决定是否推荐给大众。普通用户接收到的可能是一批次经过数据校验后的改进,也许再通过图书编辑来进一步的审核,这样也能够大大的提升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
3、你的idea在哪里需要用到区块链技术或借助PRS开放的资源或技术?
- 共同创作
通过区块链存证并进行有效的分成,或者打赏读者的反馈,进一步提升读者的反馈欲望,进而提升图书质量。
- 众包创作(类似Gitcoin)
通过区块链存证并进行有效的分成,保护创作者和众包人员的权益。
4、你的idea 在现实世界或互联网上已经有解决方案了吗?举点例子?
Safari作为互联网类的出版公司做出了这类的尝试。
很多的图书也通过Github进行协作,例如Andreas M. Antonopoulos和Gavin Wood在Github上完成的 Matering Ethereum链接
除此之外,NewYork Times的畅销书作者Ray Dalio也推出了一款包含自己著作:Principles全部内容的APP, principles in action. 在这款app中,他采用了多种媒介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并根据读者的反馈,不断的改善app和图书的内容。
5、(接上题)对比已有方案,你的idea有哪些差异/优势/满足什么之前没被解决的问题?
1.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来集合创作者,协作者,众包者和读者, 制作APP费用过高,普通的作者无法承担。
2.没有利用大数据对于读者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帮助提升图书质量。
3.共同创作缺乏一个有效的存证,分配方案,难以解决争议。
4.迭代速度过慢,引入众包可加快这一速度。
6、实现idea过程中你可预见的最大困难或障碍在哪里?
如何开拓一个小的市场
如何吸引创作者加入,出版他们的图书。早期用户的获取是非常困难的,只要有坚实的创作者加入,那么整个平台的发展就会快很多。
目前细分切入的市场考虑在技术类图书方面。
技术类图书第一是存在软件版本的更新,很容易过时,快速迭代出版有利于迅速抢占市场。第二是存在着很多的合著现象,智能合约能够很好的解决争议问题。第三是如果能够存在多媒体的支持,能够帮助工程师,开发者更加方便地去理解内容而不仅仅只依赖软件截图。第四则是技术类图书的读者都会常常翻阅图书,图书的版本迭代对于每一次重读阅读体验都有着巨大的提升。
7. 一些脑洞
叶雷雷的提议:
邀请行业的大牛共同创作一部高质量的作品,类似Wiki。
互动分支式故事:
如果每个读者都能够参与故事的创作,就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喜好产生一本具有互动式效果的分支故事。其他读者在阅读时就能够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决定出故事的走向。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同,每个人选择的结果导向也不同,读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在原作者的故事基础上创作出自己满意的分支故事。这种创作方式将大大的提升故事类图书的质量。
我们之前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部哈姆莱特。那么这样就会像一千部哈姆莱特浓缩到一本书之中,会大大的增强阅读体验。
8. 分销方式
为了销量,也会上架更多的分销平台,但如果要推出新的版本,就需要图书的编辑审查流程才能在其他平台更新图书的版本。而在自有的APP上是可以实现实时更新的。
当然有些读者会为了获取新的版本专门使用APP,这样反复阅读就可以实时获取新的版本,但对于普通的读者,购买后就阅读对APP的需求不会大。
如果是有多媒体的内容,实时更新的图书项目,类似wiki或者是分支类的故事,APP能够支持不同类型的多媒体的内容并实时更新,用户每次都能够得到迭代更新后的全新内容,用户的需求会更大。或者是类似课本和比较经典的作品,用户需要不断反复翻阅,那么APP也有较大的优势。
-
-
@bruce 我还想要补充的是很多的图书目前杂乱无章,随便在网上抄点无版权文章就能拼一个电子书。这种有反馈的图书创作能够提升图书的质量,只要有爆款(纽约时报畅销书)出现就火了。
-
这个IDEA 很酷,这样的一个应用或平台出现后,一本书或一个栏目,各行各业的牛人可以写一章自己熟悉的题目,最后汇成一部高质量的作品,类似Wiki,但可阅读性更高,内容也可以是照片,形成一个图片库的应用或平台。如何用PRESS.one提供的功能实现版权存证和收益分配是个难点,如果是一个中心化的应用可以实现内容筛选,如果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如何筛选好的内容,如何去掉不好的内容。PRESS.one官方多提供一些示例应该会更便于开发者理解平台已具有的技术和功能。
-
@叶雷雷 你说的这个wiki + crypto的组合,国外有个大佬,Mahbod Moghadam已经做了,网站在:https://everipedia.org/
但是wiki我觉得你说的请大牛来写的idea很不错,因为大牛和普通人写的效果毕竟不一样。去中心化我还真没有想好说要怎么做,看你有什么idea
感谢回复,这个是个很棒的角度!
-
这个idea还蛮有意思的,把软件开发迭代转移到图书出版上也是蛮厉害的
-
“ 图书出版依然是瀑布式的 ”——看到这里时,就想大呼精彩。
这个idea的思路也非常棒。如果用瀑布式、螺旋式、敏捷式的思路,来看待更多的“生产场景”,看看还有哪些领域是可以从瀑布式进化到螺旋式或敏捷式的,应该会有更多发现。
-
@HelenLiu刘娟娟 嗯嗯,我其实觉得这个节点是非常有利于革新出版行业的。Ycombinator就讲红杉投资初创企业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问什么是现在推出这个产品,不是两年之前,也不是两年之后。
电子书就正处于大规模的普及状态,而且随着人们渐渐习惯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阅读,这是一个逐渐扩大的市场。创业讲究的就是占领一个虽然很小,但以飞快速度扩大的市场,这样伴随着市场的扩大,公司本身也在占领市场的同时飞速扩张,通过这个过程才有更大的机会成为独角兽。
-
不考虑国内的出版审查限制的话,还是非常可行和有价值的
-
@XiQiao 不只是出版审查啦,图书编辑中有很多步骤都是蛮耗时的。我目前所能想到的work around是作者在更新迭代图书时,图书本体还是之前的版本,但作者可以加入所有人可见的修改/评论,那么这个修改/评论默认在app中是开启的,这也算是一种解决方案吧。
其实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抢占市场。Peter Thiel在PayPal的时候就说,我们没有请一堆律师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只是努力去做,等到我们体量够大之后,让法规和政策来符合我们的情况。虽然是这样说,但合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当然,这就不是区块链所能解决的了。
-
更新了idea, 添加了叶雷雷的提议和自己想的互动分支式故事创作,欢迎大家都来大开脑洞哈
@叶雷雷 感谢贡献的idea,已经添加你为improver啦
-
希望大家都能积极贡献idea哈,如果真的有帮助而且被采纳,
等到获得奖金后根据贡献给大家分10 -1000PRS哈。
希望我们都能实现共赢!因为这也是区块链应用的核心,让每个人都获得自己应得的部分!
让我们一起颠覆未来!!!
-
我后来又想了想,参照软件开发的角度,用户事实上应该划分为两类人群。
第一类是早期的参与者,他们不追求图书细节的好坏,他们能够容忍图书创作早期的不完美。这类人追求的就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体验新产品的新鲜感,或者从图书中获取最新的咨询。他们也乐于去给予创作者反馈并帮助改善图书的质量。
第二类则是大众化的读者。他们对图书有着较高质量的要求,无法容忍不完美的产品,却是图书收入的主力部队。
那么图书的创作也可以从这两个人群入手。
在图书尚未出版的时候,就引入早期的参与者,通过早期参与者的反馈和可以量化的数据信息,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例如说读者的连续阅读时长,单页的阅读时间,或者是标注的地方,通过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释放给相同的人群来比较修改后的内容是否有效,能否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当然,当图书出版后面向大众发行,也能够搜集到更为广泛的数据,那么就能够根据这些反馈再作出进一步的改进。因为大众对于图书质量的要求较高,所以改进稿和原稿也通过推荐给早期未读过本书的参与者,观察他们的数据后,再决定是否推荐给大众。普通用户接收到的可能是一批次经过数据校验后的改进,也许再通过图书编辑来进一步的审核,这样也能够大大的提升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
不论具体的做法,我觉得核心一直在缩短用户反馈和改进的整个循环时间,就是几年前倡导的lean startup。这个时间越短,图书本身的竞争力就越强。
-
这样的一个平台分销是也只能通过APP么,还是说可以通过amazon,微信读书之类的分发出去
-
@discovery 通过APP的好处是能够搜集用户的数据。为了销量,也会上架更多的分销平台,但如果要推出新的版本,就需要图书的编辑审查流程才能在其他平台更新图书的版本。而在自有的APP上是可以实现实时更新的。
当然有些读者会为了获取新的版本专门使用APP,这样反复阅读就可以实时获取新的版本,但对于普通的读者,购买后就阅读对APP的需求不会大。
-
@discovery
当然,如果是有多媒体的内容,实时更新的图书项目,类似wiki或者是分支类的故事,APP能够支持不同类型的多媒体的内容并实时更新,用户每次都能够得到迭代更新后的全新内容,用户的需求会更大。或者是类似课本和比较经典的作品,用户需要不断反复翻阅,那么APP也有较大的优势。
-
所有的建议都放在顶楼啦,还有其他idea大家赶快提供啦
-
老哥的idea蛮受欢迎的嘛,哈哈,希望能够落地!
-
@飘缈孤鸿影 这个要落地还是要找到一个小的细分市场切入,目前考虑的在技术类图书方面。
技术类图书第一是存在软件版本的更新,很容易过时,快速迭代出版有利于迅速抢占市场。第二是存在着很多的合著现象,智能合约能够很好的解决争议问题。第三是如果能够存在多媒体的支持,能够帮助工程师,开发者更加方便地去理解内容而不仅仅只依赖软件截图。第四则是技术类图书的读者都会常常翻阅图书,图书的版本迭代对于每一次重读阅读体验都有着巨大的提升。